我校深入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於全面推進和發展素質教育的要求,以培養通適素質過硬、專業素質扎實、創新素質突出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,創建並實施大學素質教育“三二一”人才培養體系:
“三”即三維素質培養目標
以提高大學生素質為根本目的,建構“通適素質教育為基礎、專業素質教育為核心、創新素質教育為高階”三維一體、協同推進的人才培養方案,實現“通適素質過硬、專業素質扎實、創新素質突出”的“三維素質”人才培養目標。
我校自2010年起制定和實施“三維素質”人才培養方案,其後3次修訂和完善,已形成4版“三維素質”人才培養方案。共調研276家用人單位,召開113場畢業生座談會、190場在校生座談會、84場教師代表座談會,充分吸收和採納了行業專家、畢業生、在校師生的意見和建議,充分反映了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結構的要求。通過對“三維素質”人才培養方案的持續改進和實施,保證“通適素質過硬、專業素質扎實、創新素質突出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。
“二”即二條基本路徑
第一條基本路徑是實施“全息場”德育,即德育主體通過德育內容、德育方式、德育環境、德育制度四要素耦合成的“全息場”作用於德育客體,實現德育目標。
德育主體將德育目標具化為德育內容並落實到大學生的人生規劃;創設和營造正能量的德育環境,創建“追求卓越”的校園文化、打造爭先創優的班級文化、營造和諧進取的寢室文化;創新“立”“浸”“導”“踐”“省”的德育方式:“立”即通過思政課與“課程思政”幫助學生立志、立德,“浸”即對大學生的沉浸式熏陶教育,“導”即充分發揮素質導師對學生的人生嚮導、品德教導、心理疏導、學業督導、就業指導和創業引導作用,“踐”即廣泛開展德育實踐活動,“省”即進行“勵志”“修身”“內化”等專題內省教育;構建德育制度體系,推行全員德育責任制,完善素質導師制,實施思品素質測評制。
德育主體將以上德育內容、德育方式、德育環境和德育制度四要素形成聚合作用力的“全息場”作用於德育客體,破解高校德育力量分散、德育機制不完善、“兩張皮”“碎片化”問題,最終實現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德育目標。
第二條基本路徑是實施“開發·內化·創新”教學,即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,使其在教學活動中註重開發學生潛質潛能、促進學生知識內化、促使學生在內化基礎上創新,實現傳授知識向培養素質轉變,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,從根本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。
組織開展素質理論、素質教育理論及“開發·內化·創新”教學系統培訓25場次,促進教師樹立“開發·內化·創新”教育理念並掌握其方法。全面實施線上線下“開發·內化·創新”教學,一是加強智慧校園建設,運用“藍墨雲班課”“超星學習通”智慧教學平臺開展線上線下“開發·內化·創新”教學,僅2021年開設SPOC課程2800餘門,開展課堂教學活動67萬餘次,學生參與活動總人次達850萬餘次,生均參與教學活動500餘次;二是強化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,僅2021年課前課後教師推送資源近50萬個,學生查閱資源1200萬餘次,生均查閱資源700餘次,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,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;三是強化實踐教學,建有4867個教學案例的教學案例庫、7586個實驗項目的實驗項目庫;四是深化產教融合,建有“八個共同”產教基地43個,獲批教育部產教合作協同育人項目123項,名列全國同類高校前列;五是註重以賽促學,開設專業競賽課,每年組織各專業學生開展學科專業技能競賽,在數學建模、電子設計競賽、互聯網+等省部級及以上專業競賽獲獎5600餘項,其中國家級獎103項;六是推進教學評價從評教為主向評學為主轉變,促使教師從重知識傳授向重素質培養轉變,促進學生將知識內化為素質。
“一”即一套評價系統
以素質分為計量單位,運用信息化和大數據技術平臺對學生“通適素質、專業素質、創新素質”進行量化測評,構建“素質分制”評價系統。
學校成立大學生素質測評中心,根據大數定律和加權平均法構建和實施“素質分制”評價系統:對學生思品素質、通適能力、身心素質等測評生成“通適素質分”;對學生專業學習目的、過程、結果等測評生成“專業素質分”;對學生創新實踐和創新成果測評生成“創新素質分”。將“三維素質”測評結果綜合生成“素質報告單”,是對學生素質的客觀綜合評價,不僅可用於畢業管理,更有利於用人單位對人才的甄選。“素質分制”實現了學生評價由單一的課業成績評價向素質評價轉變,是保證“三維素質”人才培養目標落實、促使大學素質教育真正落地的評價系統。